島本酵素教你怎樣區分作物缺素癥與病害?
來源: 發布時間:2024-08-22 返回列表
在農業生產中,植物因缺乏營養元素引起的缺素癥,常常容易和病害相混淆,特別是由病毒和根結線蟲引起的黃葉、花葉、生長不良等癥狀更是難以區分。
濰坊島本微生物技術研究所,專注于酵素菌技術的研發創新推廣及應用,現總結通過以下幾點區分作物是缺素癥還是病害,供大家參考。
1.觀察是否有發病中心
一般地,由病原微生物造成的病害有明顯的發病中心,且能找到病原菌。比如番茄早疫病,初期葉片會出現水漬狀斑點,隨后病斑擴大呈同心輪紋狀。
缺素癥無發病中心,且以散發為主。比如番茄缺鎂,會出現葉脈間變黃失綠,葉緣上卷干枯的現象。
2.土壤類型
通常,病理性病害與土壤類型無關,但重茬土壤多發。一些土壤類型更適合某些病原菌的生存和繁殖。比如酸性土壤易滋生真菌性病害,堿性土壤有利于細菌性病害的發生。
貧瘠土壤缺素癥多發。如沙質土保水保肥性能力差,易導致作物缺素,石灰質土壤容易發生缺鋅、缺鐵、缺錳癥,而在酸性土壤容易出現缺鉬癥狀。
3.天氣條件
病理性病害常常在氣溫較高,連陰天多濕的天氣發生,干旱時發病較少。比如草莓霜霉病,在高溫多濕條件下發病迅速,葉片正面出現黃色病斑,背面呈灰黑色霉層。
而缺素癥常常在低溫或長時間干旱高溫時發生。如早稻移栽后遭遇低溫,容易出現缺磷、缺鋅癥,土壤干旱時易發生油菜缺硼“花而不實”、大白菜缺鈣“干燒心”等缺素癥。
4.施肥用藥情況
農藥的不當使用也可能掩蓋或加劇病害癥狀,干擾正確診斷。比如殺蟲藥用藥過量導致的葉片發黃萎蔫死棵。
不合理的施肥習慣,如長期單一使用化肥,忽視有機肥的施用,容易導致土壤養分失衡,進而引發缺素癥。例如,過量施用氮肥會抑制作物對鉀、鈣、鎂等元素的吸收,造成作物出現缺鉀的“老葉邊緣焦枯”、缺鈣的“果實裂果”等現象。
島本酵素:中國酵素農業發起人,酵農科技體系建設者!
END
版權聲明:本文系濰坊島本微生物技術研究所原創文章,版權所有,如需轉載須注明出處!